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四里河路68号汇银广场1-2304
  • 邮编:230000
  • 电话:15856966006
  • 邮箱:328613930@qq.com
欧宝永久域名

新京报]为“文物”发声中国人民大学张婷婷为首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来源:欧宝永久域名    发布时间:2025-10-13 01:35:33

  “通过走进历史现场、扎根保护实践,才能真正触摸到这座‘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千年古都最真实的脉搏,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城市文脉的传承者。”

  “在我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city walk(城市漫游)’,你会在其中感受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渊源。青年一代可能普遍有更高的媒体敏感性,在我看来这对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宣传文物保护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优势。”9月中旬,回想起曾经参与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志愿服务经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婷婷如是说道。

  作为首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张婷婷曾在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支持和指导下,牵头组织该校学生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志愿服务,在北京市东城区开展的“拉网式”普查工作中,团队累积动员500余人次,足迹遍布16个街道、174个社区,志愿服务时长超15000小时,发现并上报800余条文物线索。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后,2024年5月起,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平台,组织193名“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和“红船领航”先锋营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志愿活动。张婷婷即是其中一员。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活化石。过去一提到文物,我脑海里联想到的要么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要么是埋于地下的青铜器具。通过参与文物普查,我才发现,从屋脊椽望的曲线到梁柱节点的榫卯,从砖雕纹饰的残损到门枕石上的包浆,文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人大“红船领航”先锋营的辅导员,张婷婷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了此次文物普查志愿活动。

  作为组织者,如何统筹安排工作和进行人员协调是重要的内容。“我们这个活动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每个阶段都包括前期培训和后期实地调查。”张婷婷回忆到。文物普查任务对于一支非专业的志愿普查队来说并不是特别容易,志愿者先后跟随文物专家在太庙、先农坛、隆安寺、永定门等多地学习辨别文物建筑的基本方法。

  “试点结束之后,我们就对后期正式开展活动时的人员规模、覆盖地点等做了一个预估,估算下来发现后面三个正式阶段基本上每次都会有100多人,可以覆盖五六个街道。”张婷婷认真思考怎么样分配才能让“拉网式调查”不出现任何遗漏,“最后我们是以街道为单位,每个街道就是一个小分队,一个街道设置一位总负责人,负责统筹时间和人员分工;设置一位宣传负责人,负责拍摄记录,留存影像资料;设置一位联络负责人,与东城区工作人员对接,并整理文物登记表等具体材料。”

  这是张婷婷第一次与众多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直接对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会对很多社会化角色、政府的运作以及日常工作有了更多了解。”对张婷婷挑战更大的是文字材料,“每一次活动具体要怎么开展、文字照片要如何整理等等,这些都无经验可以借鉴。”

  记者在一张“东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拉网式’调查登记表”上看到,学生志愿者们要将调查队的编号、街道名称、调查地址、建筑类型、是否列入新发现线索、新发现文物线索简述、现状照片等信息一一填入。

  “最后我们要把新发现的文物线索进行归类整理,还要对这些线索一一进行实地核查。”张婷婷说道,几天时间内就整理出了800多条新发现的文物线索,“每天坐在那里,要把登记表跟台账一一对应,填写不规范的要修改,还要整理。当时又赶上学期中,基本上除了上课的时间,我都在看资料。”虽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很累,“但最后结束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

  相对于组织工作的细碎、繁琐,走进北京东城的大街小巷则让张婷婷实实在在触摸到一座城市的脉搏。

  “一看屋顶瓦片古,二看墙体青砖见,三查地基四木柱,五观装修旧风貌。”这是文博专家给志愿者培训时讲解的怎么样来判断建筑物的小技巧。张婷婷把这28个字一直记在心里。她至今记得在实地复核新发现文物线索时,看到同兴和木器店旧址的惊喜。

  清末民初,同兴和聚集了来自清宫造办处熟谙中西建筑工艺的工匠,这里出品的家具也为商贾望族所青睐。“走进去就可以感觉到那种历史的沉淀感。”张婷婷仰望着外墙的砖雕,从古朴斑驳的旧痕间还能辨认出精美的纹饰;走进小楼,中庭地面的水泥花砖色彩斑斓,似乎还在述说着当时门庭若市的辉煌景象。

  “虽然经过文博专家的培训,但我们毕竟都是学生,在文物普查的时候只能说这个建筑看上去很古朴,雕砖或者屋里的架梁看着不一样,并不能真的确定。所以当真的实地发现新的文物线索的时候就会很开心。”在一间间房屋中找到散落的文物建筑,对张婷婷而言,是一种特别的成就。

  热爱文物保护的张婷婷还参与了很多活动。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博物馆之城”建设,她热情参加组织“博物馆里道中华”“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为“文物”发声、让“建筑”说话,以青年视角、青年思考、青年声音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展现出当代青年学子以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蓬勃朝气。

  2024年,张婷婷还获得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基金会“雨燕奖学金”。“这对我来说是鼓励也是激励。但不只是对我的,文物普查志愿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年,我觉得这是对于我们所有参与普查活动的志愿者的肯定,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张婷婷表示,这个奖项也激励着自己在未来更积极地参与文化保护活动。

  作为大学生,张婷婷也在思考如何发挥青年的力量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就像这次文物普查,东城区叫‘拉网式’文物普查,但在我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city walk’,你会在其中感受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渊源。”张婷婷表示,青年人的媒体素养更高,这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是一种天然的优势,可以用青年人更喜欢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来关注。

  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共同发起“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突出示范效应的“京字招牌”。大学三年,张婷婷的实践足迹遍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点位,“通过走进历史现场、扎根保护实践,才能真正触摸到这座‘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千年古都最真实的脉搏,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城市文脉的传承者。”

  原文链接:[新京报]为“文物”发声,中国人民大学张婷婷为首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9月23日,莫言、袁亚湘、吴国盛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线余名人大师生共话AI和人类未来,以一席“星空下的对谈”开启一场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科学、哲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巨擘,“AI时代”“人类价值”“伦理边界”“人类未来”几个关键词,一场幽默又深刻的对谈在星辰点缀的幕布下缓缓流淌开。举办“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已经不是人大第一次尝试探索数智化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发展新路径。

  出山川于卷上,纳古今于尺幅。打开《清史地图集》这本巨著,能瞬间“穿越”三百年山河。20年,77人,编绘了一部“山河史书”;72幅地图,千万字考证,只为“看见”历史。将万里山河的变迁,精准烙印在纸上的每一个细节。9月21日,“断代历史地图集的创新——《清史地图集》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一同探讨这一重大成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清史地图集》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断代历史地图集编纂的新征程。其不仅是对清代历史地理的系统梳理,更是从中国本土出发而构建的清史地理学术体系的体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