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探寻地方社会的历史记忆:宗族与宗祠的印记 通海黄龙村田野日志(9) 2025年1月11日
来源:欧宝永久域名 发布时间:2025-04-11 07:52:27
经过这几天对于黄龙村一番浅显的调查,我们基本上逛遍了村中的所有宗祠和家庙,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在黄龙村这些宗祠和家庙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居然如此紧密,老人们平常可以在晏公庙、关圣宫的门口进行打牌、闲聊等活动。
当我在他们中间小心地穿进去”之后,心中不免感到疑惑和新奇,因为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神灵和庙宇往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人们小心翼翼地去供奉它们,不可在神灵面前、神圣场所内有任何的“过界”行为,其中当然就包括类似打牌、大声闲聊、抽烟等行为。对当地这种老年活动协会与神灵宫庙相互连系在一起的方式感到十分诧异,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的不同文化行为,不禁感叹人们在文化上拥有的多样性。
除了村中的庙宇之外,黄龙村的宗祠也是村民们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宗祠是一个多维度的文化空间,它既包含了家族信仰和道德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等的内容,体现了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一个难得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在西南这种少数居多的地方,黄龙村这种汉族移民村所具有的宗祠文化就显得更为特殊和瞩目。
村民们通过宗祠这个文化实体,能够把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们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使他们拥有共同的记忆,即关于他们自己所讲的“老世祖/老祖公”的记忆。如黄龙村的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的老祖公是在明清时期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充军而来。
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和刘氏家族从事族内族谱修缮的工作的刘海大爷访谈过程中,得知起初在黄龙村有三个晏公庙,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晏公的事迹,老鸦营、李家营和黄家营分别建了三所晏公庙,据报道人回忆在他小时候这些家庙还存在,但后面由于地震等原因李家营和黄家营的庙就被受损倒塌了,现在只能见到刘家营的晏公庙。
当我们谈到刘氏一族的老世祖时,报道人刘海说到他们刘氏的始祖在元朝时就从江苏盱眙县被征兵入滇到通海后,在此地落脚屯兵,种田繁衍发展。据他讲述,刘氏在历史上以打渔为生,在那时渔民在打渔时会用到鸬鹚这种鸟类来辅助捕鱼,但由于当时村民的方言会将鸬鹚这种鸟称之为老鸦(wa),慢慢便替代了刘家营这个称呼,变为老鸦营,后面的文本书写方式也将刘家营写成了老鸦营。
据报道人刘海所述,黄龙村的刘氏可追溯到江苏盱眙的彭城派,是为尧帝的后代,当初刘氏老始祖过来时生了一个儿子,该儿子又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的名字就被改成聪、明、智、慧,延续下来,报道人刘海便是其中最小一个儿子慧一支的后代。由于在文革时期刘氏族谱被烧毁,这期间刘氏的族谱大概断了两到三代,直至今日很多后人都已分不清辈分,不明字辈的情况,所以报道人特别强调修补族谱的重要性,他目前也正在做关于族谱修补的相关事宜,打算在修完祖谱出印后给每家分发一份族谱。
关于刘氏一族的祭祀活动,报道人说刘氏的最后一次祭祖活动在十几年之前,即2005或2006年间,是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除了村里的刘氏宗族成员之外,城里的、海东等地的刘氏人员都前来参加了其祭祀活动。之后没有人能够担任这种领头人的职责,刘氏的祭祀活动也就始终没再举行过。刘海大爷讲述,由于种种问题造成刘氏宗祠的一部分,变为了其他十几户不同姓氏的私产,以至于到现在都没办法收回,因而也没办法再次修建。对此报道人在访谈中再三表示遗憾和心痛,刘海大爷说:“如今部分人的思想道德严重下滑,维护传统儒家学说的、道德、礼仪、传统宗祠文化十分必要,刘氏作为原来当地的大姓,通过宗祠修复和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恢复,维护族内以及社会稳定,重注传统礼仪、道德等方面,对社会和国家也都是有益的。”能够准确的看出报道人刘海大爷对修复宗祠和族谱的事情十分看重。谈到其祖上一些出名的历史人物时,报道人说他们刘氏在祖上出过一些秀才、贡绅等,在清政府时期有人在四川做过官,在民国时期还有祖上先祖当过县长等,所以祖上传下的家训都是一些儒学民间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遵守道德,讲信用等积极向上,要符合儒学的传统美德。临近午饭时间我们便结束了上午的访谈,辞别了刘海大爷回到老年服务中心吃午饭。
当天下午,我们去到了黄氏宗祠,在与黄大叔的访谈过程中聊到,其黄氏家族的老世祖是从福建漳州前来的,因军事行动到南京从军,再南征迁移到边疆驻守,定居通海的历史。提到黄氏宗族的组织架构与经济活动方面,黄大叔说黄氏宗族目前由组长黄朝猛担任,他本人还负责管理财务等事务。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解放前,黄氏宗族是拥有土地的,用以维持宗祠的维修和活动以及其他开支,但解放后,宗族就不再拥有共有土地,在现下宗族会通过将宗祠旁的地方出租改造成的铺面获得租金,以及向社会上的仁人义士收取捐款来维持宗族的维修和祭祖等开支。
黄氏宗族宗祠的位置自祖上起便从未变过,是由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在宗祠修缮和管理上,其修缮费用多数以筹集资金的方式来完成。说到族谱时报道人表示黄氏的族谱由于上个世纪末的历史因素,某些分支的记录被中断,部分在动荡时期遗失,一些家族分支因此而记录不全。
之后,我们又访谈到一位黄姓爷爷。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得知黄龙村是有两支黄氏。通过黄爷爷拿出的族谱,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以报道人为中心的五代人的字辈排序,梳理下来报道人黄爷爷为咱们提供了五个代的字辈信息,从他的曾祖排下来分别为绍、家、正、朝、忠。此外黄爷爷又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们的老始祖起初刚到通海时候的故事,相传他们的老始祖从南京应天府充军到通海来时有三个儿子,三个人分别在通海的不同地方安家落脚,其中老大在黄家营、老二在小新村、老三在二街、老四在红河建水县,黄爷爷他们就是这里面老大一支的后代,在他十七八岁时还曾看到过老祖公的祖坟,但后面由于当时的政治历史等原因已经不在了。
通过几位报道人,我们不难发现到宗祠不仅是他们祭祖的地方,也是日常的一些文化活动的进行场所。宗祠的运作主要都是社区的自发组织,体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社区精神。总之,祠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是家族信仰、道德观念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体现。一个家族的祠堂承载着时间长河中积攒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人们记忆过去,反思现实的一个重要文化实体。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将黄龙村的人的过去联系在了一起,彼此间形成了某种渊源,一直流传至今。在宗族历史的变迁中,人类能通过修撰家谱、修补宗祠来重构和继承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宗族和宗祠的民间传统文化维系社区的稳定,又通过历史记忆来维系和强调族源上的认同,致力于当下地方社会的建设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