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维护名录发布
来源:欧宝永久域名 发布时间:2025-10-15 07:40:19
央广网北京9月30日音讯(记者 宋雪)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得悉,为协同推动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维护,近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 、住宅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维护名录。
天坛·九龙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国际文明遗产、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天坛和树龄620年的柏树“九龙柏”。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现有修建多为明代遗存。天坛内有古树3500余株,有“坛之后树以松柏”一说。九龙柏坐落回音壁外西北侧,树干一起,犹如九条蟠龙环绕,腾空高踞,骁腾欲飞。古柏与天坛文物修建调和共生,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觉寺·千年银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大觉寺和树龄约1000年的银杏。大觉寺始建于辽代,现有修建为明清遗存,大雄宝殿内三世佛为明代所塑,造型美丽。千年银杏,坐落无量寿佛殿前,可谓古寺兴衰的见证者。古银杏和古修建相依相存、相辅相成,一起昭示着大觉寺的庄重庄重与厚重沧桑。
真觉寺金刚宝座·古银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线年的银杏。真觉寺金刚宝座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研讨我国古代修建和雕琢艺术的重要什物。两株古银杏坐落真觉寺金刚宝座南侧,与古塔并肩雄峙,组成了一幅静穆安定的夸姣画面。
定州文庙·东坡双槐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定州文庙和2株树龄约930年的槐树。定州文庙创建于唐大中年间,前史上曾做州学、府学,现有修建为清代遗存,其修建布局规整,为河北省现存最完好的文庙。东坡双槐坐落庙内,相传为苏轼任定州知州时所栽植。清道光年《定州志》记载,苏东坡文庙祭孔时手植两槐,东者如舞凤,西者似神龙,被誉为“龙凤双槐”。
晋祠·周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晋祠和树龄约3000年的侧柏“周柏”。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是我国宋代高等级木构修建的代表性遗存,殿前有鱼沼飞梁,为国内仅见,殿内有彩塑43尊,为宋塑中的精品。“周柏”坐落圣母殿旁,自北向南侧卧成长,形如卧龙,盘根虬枝,苍劲挺立,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晋祠古修建与古树千年相依共存,根脉与殿基交织,树冠与檐角相映,构成一起景象。
舜帝陵庙·活柏抱死柏及连理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舜帝陵庙和树龄约4000年侧柏“活柏抱死柏”“连理柏”。舜帝陵的古刹修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现存多为元、明、清年代的修建。舜帝陵庙内古修建与古柏彼此依存,成为研讨舜帝文明的重要史料根据。
真如寺大殿·古银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线年的银杏。真如寺大殿是上海现存仅有元代木结构修建。古银杏坐落真如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乃建寺之初所植,与大殿一起见证了前史的变迁。
孔望山摩崖造像·古流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和树龄约830年的流苏树。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摩崖仙佛雕像,佛龛共105个,风格古拙。流苏树植于南宋时期,巨大美丽,花期满树白花,如覆霜盖雪,清丽迷人。
岳飞墓·古樟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岳飞墓和4株树龄500年以上的樟树。岳飞墓一直是历代民众凭吊、仰视岳飞的留念地,墓区松柏交柯,绿树浓荫,庄重庄重,是国际文明遗产杭州西湖文明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樟树素有生命坚强、坚定不移的涵义,与岳飞“以身殉职,精忠报国”的精力高度符合,乃为重要前史见证。
天童寺·唐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天童寺和树龄1200多年的圆柏“唐柏”。天童寺可追溯至西晋永康年间,现存修建主要为明崇祯年间重建,规划庞大,遗存丰盛,在释教传承和中日释教文明沟通史上发挥及其重要的效果。据《天童寺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天童寺搬迁至此,并栽种大批树木,如今只存此一株圆柏,仍枝繁叶茂,已成为天童寺内标志性景象。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文·欧梅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文和树龄约1000年的欧梅。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文,最早者可追溯至唐代,历经1200多年,尔后历代均有佳作,如欧阳修撰文、苏轼手书碑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享誉海表里。欧梅坐落琅琊山醉翁亭西侧,相传由欧阳修手植,为我国四大寿梅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文与欧梅空间相邻、文脉相通,是滁州区域文明的重要载体。
清水岩寺·枝枝朝北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清水岩寺和树龄约940年的樟树。清水岩寺的祖殿始建于北宋,现有修建为清代遗存,为清水祖师信俗的发源地,是研讨两岸关系史的重要物质载体。枝枝朝北相传为清水祖师手植,骨干劲直,而枝桠均迂回北拂,似回护寺内三忠庙,是清水祖师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苏区中心局原址·千年古樟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苏区中心局原址和树龄1110年的樟树。苏区中心局原址坐落瑞金市叶坪镇叶坪村,原名谢氏私宅,具有江西传统民居特征。古樟坐落原址的东北部,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心机关在叶坪村作业、奋斗时的前史场景,与文物修建一道成为传承赤色基因的名贵什物。
青云谱·罗汉松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青云谱和树龄500多年的罗汉松。青云谱古称梅仙祠、太极观、太乙观、天宁观等,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建,始名“青云”,保存了明王朝宗室后人朱耷(即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罗汉松垂直矗立于院子之中,苍郁遒劲。古修建、院子、古树互相守望,调和共生。
龙虎山古修建群·七星樟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龙虎山古修建群和7株均匀树龄700多年的樟树。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其古修建群为清代遗存,风格古拙。七星樟坐落嗣汉天师府,呈北斗七星状摆放。龙虎山古修建群与七星樟一起构筑了道教圣地的一起文明景象,承载诠释着“道法天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古树群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国际文明遗产、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曲阜“三孔”和310株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始建于春秋晚期,后历经2000多年开展,构成跨过多个前史时期的修建系统,现存孔庙大成殿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孔庙修建群是孔子及儒家文明长时间连续的代表性奇迹遗产。古树群包含圆柏236株、侧柏67株、黄连木5株、国槐1株、蜡梅1株,多与古修建同期栽培或于历代补葺中补植,与古修建深层次地融合、彼此依存,构成庄重的礼仪序列,一起构成了集前史、文明、生态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有机全体。
岱庙·古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岱庙和6株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柏(侧柏5株,圆柏1株)。岱庙为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办大典之所,始建于秦汉,历代均有增修,为宫殿式修建群,现存修建多为宋代今后所建。岱庙内的6株古柏扭结上耸,苍劲葱郁,宛如虬龙盘曲,已然成为岱庙的标志性景象。岱庙古柏与文物奇迹在前史的长河中手足胼胝,一起变成全球文明与天然双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德寺多浮屠·将军树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广德寺多浮屠和树龄1500年以上的银杏“将军树”。广德寺是汉唐以来的古刹,多浮屠建于明弘治七年至九年(1494—1496年),为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将军树”坐落多浮屠东南角,挺立高耸,曾死而复生,被明嘉靖皇帝赐封为“大将军”。古树与多浮屠相伴,见证了广德寺的沧桑前史。
容美土司遗址·古南边红豆杉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容美土司遗址和树龄500年以上的南边红豆杉古树。容美土司是鄂西最大的土司,遗址始建于明代晚期,包含爵府、署衙、洞府修建群落、土司属官宗族墓群,及土司活动相关的修建遗址,为研讨西南少数民族区域土司文明供给了重要什物材料。南边红豆杉坐落遗址南府署石街旁,苍劲古拙,树种珍稀,见证了容美土司的昌盛开展及前史变迁。
南岳庙·古樟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南岳庙和3株树龄680年以上的香樟树。南岳庙原在回禄峰顶,隋代迁建今址,历经宋、元、明、清十六次重修扩建,明成化六年(1470年)的大修奠定了现存规划,是一处集坛庙、梵宇、道观三者于一体的庞大古修建群,为研讨我国古代祭祀文明和修建艺术供给了宝贵什物。3株香樟树坐落南岳庙玄苑内,树形宏伟,枝叶茂盛,与古修建相生相伴,见证了南岳庙的沧桑改变。
冲虚古观·古九里香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冲虚古观和树龄约760年的九里香。古观始建于东晋,北宋元祐年间宋哲宗赐名“冲虚观”,现存修建为清代重修,见证了岭南道教的开展。抗战期间,冲虚古观曾作为东江纵队司令部驻地。九里香坐落古观院子右侧,绿意葱翠,花香充满。冲虚古观与九里香彼此衬托,是研讨岭南传统寺观园林的重要实例。
垂钓城遗址护国寺·古桂树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垂钓城遗址护国寺及树龄800多年的桂树。垂钓城建于南宋,是宋、元时期闻名古战场遗址。护国寺是垂钓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创于晚唐,现有修建为清代遗存。古桂树历经巴雨蜀露,至今仍枝繁叶茂,在护国寺数百年变迁中静然陪同。秋季开花之时,金黄万点,芳馨充满古寺表里,构成一起的生态和文明景象。
剑门蜀道遗址·翠云廊古柏群剑阁段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和蜀道翠云廊剑阁段古柏群。剑门蜀道遗址是战国至清代的古代交通遗址,沿途保存了古驿道、拦马墙、古修建等丰盛遗存。翠云廊剑阁段是剑门蜀道遗址的中心组成部分,沿途保存的人工古柏林为国际尖端规划、保存最完好的行道树群,7778株古柏均匀树龄高达1050年,世所稀有,在生态、前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极端严重价值,是中华优秀前史传统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青城山古修建群天师洞·天师银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青城山古修建群天师洞和树龄约1900年的银杏。天师洞道观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现存修建主要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古修建群在选址、总体布局、修建空间处理等方面到达很高水准,是国际文明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师银杏坐落“第五洞天”道观中,相传为东汉张天师手植,树高37米,冠幅25米,胸径2.5米,古树如塔屹立,气势雄壮,与天师洞古修建相辉映,极具审美价值。
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古柽柳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和树龄500多年的柽柳。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宝积宫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汇集了纳西族、汉族、藏族的传统技艺,修建内有岩画45铺,制作精巧,是国际文明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柽柳坐落琉璃殿院子山门前,呈倒八字形,与大宝积宫琉璃殿明清古修建群同期栽培,同古修建、岩画等一道成为多民族往来沟通融合的重要实例。
黄帝陵·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黄帝陵和树龄约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保生柏。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园,现存黄帝陵冢、人文初祖大殿等文物修建和题刻碑文等隶属文物。黄帝手植柏坐落轩辕庙院内,树高19.5米,胸围8.6米,被誉为“国际柏树之父”;保生柏坐落保生宫原址,树高15.5米,胸围5.3米。黄帝陵及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悠长前史、丰盛内在和绚烂文明,彰显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壮生命力,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力标识。
仓颉墓与庙·仓颉手植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仓颉墓与庙和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仓颉墓与庙,均为留念文字鼻祖仓颉而建,东汉时已颇具规划,现有古修建多为明清遗存。仓颉手植柏树高约16米,胸围7.8米,树裂如劈,枝指似戟,被誉为“文明之根”“文明之源”。
宓羲庙·唐槐和古柏协同维护目标,包含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宓羲庙和庙内27株古树(包含1株树龄约1300年的古槐和26株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柏)。宓羲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嘉靖年间新建牌坊、大门、先天殿、太极殿,遂构成今天规划。唐槐坐落大门东侧,有“龙槐”之名。庙内原有64株古柏,以64卦方位栽植,与先天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相照应,承载着丰盛的前史背景和文明内在。
为协同推动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维护,近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 、住宅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维护名录。